在2025年中山市兩會期間,一個議案成為了熱議的焦點——“電輕摩上牌上路”。這個議案不僅觸及了市民對便捷出行方式的真實需求,也觸及了政策制定與產業轉型之間的微妙平衡。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電動車行業的領軍企業之一,愛瑪科技集團如何看待這一挑戰?中山市是否有可能開辟一條“鎮區差異化放開”的新路徑?
△愛瑪科技集團國內營銷南部戰區總監 呂元浩
近期,中山市電動車行業協會特別采訪了愛瑪科技集團國內營銷南部戰區總監呂元浩先生,以期從行業頭部品牌的視角,探索中山電動兩輪車管理的破局之道。在采訪中,呂元浩多次強調,電輕摩的放開意味著更多的出行選擇權可以交給用戶。
01 電輕摩是民生需求,不是洪水猛獸
當街頭行駛的大部分是電動自行車時,這是否真正契合用戶的出行需求?作為從業多年的資深人士,呂元浩認為電輕摩憑借更強的騎行體驗、更高的時速動力以及更優的續航能力,是更多用戶中短途出行的理想解決方案之一。盡管在騎行成本上較電動自行車略高,但電輕摩在出行效率和復雜環境適應性方面展現出顯著優勢,更能滿足現代都市人群的出行需求。
市場數據為這一觀點提供了有力支撐。呂元浩團隊調研顯示,粵東、粵西地區電摩及電輕摩的滲透率遠高于珠三角,而在中山,受限于現行國標和限牌政策,電輕摩合法上路困難重重。這一政策瓶頸導致當地消費者陷入 尷尬的選擇困境 :要么只能選擇性能有限的電動自行車,要么面臨購買電輕摩卻無法合法使用的局面。
中山市電動車行業協會的調研進一步佐證了這一點。在問卷調研中,超過九成的受訪用戶明確希望放開電輕摩上牌上路,而電動車經銷商群體更是一致支持政策松綁。
回顧國內城市禁限摩政策歷史,不難發現早年禁摩令的出臺與當時頻發的安全事故密切相關。但隨著社會治安的全面提升和交通管理體系的日益完善,曾經的限行政策基礎已發生根本變化。中山市適時探討放開電輕摩上牌上路,既順應了民生需求,也是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
正如呂元浩所言,這一政策調整不僅是解決當前出行困境的關鍵舉措,更是社會治安與交通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體現,標志著城市交通管理向更科學、更人性化的方向邁進。
02 中山鎮區,適合做差異化放開試點
中山具有典型的“鎮強城弱”特征,居民日常出行半徑普遍在10-20公里之間,而現行國標電動自行車25公里的時速限制,已成為制約出行效率的“緊箍咒”。
談到電輕摩管理時,呂元浩認為,中山鎮區人口密度較低,相較于市區,交通流量和復雜性都有所降低,對電輕摩設置限速缺乏現實必要性。他建議,可借鑒惠州“分級管理”模式,在中山鎮區優先試點放開電輕摩上牌上路,采取“城區嚴控、鎮區放開”的差異化政策。
此外,呂元浩強調,配套政策需形成“管理閉環”,確保政策落地可行:
準入便利化:開設駕考綠色通道,簡化考證流程,縮短獲證周期;
淘汰階梯化:設置3-5年非標車置換過渡期,分階段提升合規車輛占比;
保障體系化:推行差異化保險方案,通過保費分級定價降低用戶合規成本。
03 把選擇權交給市場,讓技術替代禁令
在中短途出行領域,電動自行車、電輕摩與傳統燃油摩托各具特色,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電輕摩以其零排放和低噪音的顯著優勢,使用成本僅為燃油摩托的五分之一;電動自行車則輕巧靈便,盡管在舒適度和續航方面不及電輕摩,但其購置和使用成本卻更具吸引力;而燃油摩托車在加油后續航里程較長,更適合長途旅行和遠程運輸。
呂元浩認為,管理政策應尊重市場規律,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他強調,出行工具的選擇應由廣大用戶自主決定,而不應是由政策單方面限制。
隨著今年10月新國標的正式落地,若電輕摩仍受到過度限制,尤其是禁限摩市場將面臨兩難局面。經銷商可能會遭遇“無車可賣”的尷尬,而消費者則可能陷入“無車可買”的困境。如果政策不能有效銜接,許多用戶可能無奈轉向非標車或燃油摩托,這與國家大力倡導的綠色出行政策目標顯然背道而馳。
△愛瑪電輕摩產品 Q5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年銷量跨越千萬級的行業領軍品牌,愛瑪早已實現了從電動自行車、電輕摩、電摩,甚至是電動三輪車等細分品類的全覆蓋。據透露,愛瑪在廣東和廣西的兩大生產基地已具備電輕摩全鏈條生產能力,能夠高效、穩定地生產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
04 結語
電輕摩不是“該不該放開”的問題,而是“如何科學放開”的課題。從愛瑪的產業實踐到中山的鎮區結構,從新國標的緊迫性到百姓的出行痛點,多方數據表明,政策“松綁”勢在必行。正如呂元浩所言,“當技術和管理能解決安全問題時,百姓的出行選擇權理應得到尊重。”
在電輕摩的優化管理上,中山能否邁出這關鍵一步?市場正拭目以待。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